1、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系统互联,是一个七层的计算机网络模型,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一个四层的计算机网络模型,分别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结合OSI和TCP/IP产生了一个五层结构,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Internet就是采用的TCP/IP协议。
2、集线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网卡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3、机器A的IP地址为202.96.128.13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28,则该IP地址的网络号为202.96.128(利用IP地址和子网掩码求与运算),主机号为130。
4、ARP是地址解析协议,简单语言解释一下工作原理。
答:
(1)首先,每个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
(2)当源主机要发送数据时,首先检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对应IP地址的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如果有,则直接发送数据,如果没有,就向本网段的所有主机发送ARP数据包,该数据包包括的内容有:源主机IP地址,源主机MAC地址,目的主机的IP地址。
(3)当本网络的所有主机收到该ARP数据包时,首先检查数据包中的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果不是,则忽略该数据包,如果是,则首先从数据包中取出源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经存在,则覆盖,然后将自己的MAC地址写入ARP响应包中,告诉源主机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地址。
(4)源主机收到ARP响应包后。将目的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ARP列表,并利用此信息发送数据。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广播发送ARP请求,单播发送ARP响应。
5、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简单描述其工作原理。
答:当DNS客户机需要在程序中使用名称时,它会查询DNS服务器来解析该名称。客户机发送的每条查询信息包括三条信息:包括:指定的DNS域名,指定的查询类型,DNS域名的指定类别。基于UDP服务,端口53. 该应用一般不直接为用户使用,而是为其他应用服务,如HTTP,SMTP等在其中需要完成主机名到IP地址的转换。
6、TCP和UDP的区别?
答: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传输,而UDP提供的是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TCP传输单位称为TCP报文段,UDP传输单位称为用户数据报。TCP注重数据安全性,UDP数据传输快,因为不需要连接等待,少了许多操作,但是其安全性却一般。
7、网关的作用?
答:通过它可以访问外网。
15、ICMP协议?
答:ICMP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器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ICMP报文有两种:差错报告报文和询问报文。
17、HTTP协议?
答: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捷、快速的方式,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
18、DHCP协议?
答: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种让系统得以连接到网络上,并获取所需要的配置参数手段。
19、详细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和UDP呢?
答:IP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它是为了实现相互连接的计算机进行通信设计的协议,它实现了自动路由功能,即自动寻径功能。TCP是传输层的协议,它向下屏蔽IP协议的不可靠传输的特性,向上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点到点数据传输。TCP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等更有保证。UDP也是传输层协议,它提供的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这主要是有些应用需要更快速的数据传输,比如局域网内的大多数文件传输都是基于UDP的。UDP在传输速率上更快,开销更小。
20、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分别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用于局域网,利用主机的MAC地址进行数据传输,而不需要关心IP数据包中的IP地址,它工作于数据链路层。路由器识别网络是通过IP数据包中IP地址的网络号进行的,所以为了保证数据包路由的正确性,每个网络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号。路由器通过IP数据包的IP地址进行路由的(将数据包递交给哪个下一跳路由器)。路由器工作于网络层。由于设备现在的发展,现在
23、ADSL使用的是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24、网桥的作用
答:网桥是一个局域网与另一个局域网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
27、面向连接和非面向连接的服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面向连接的服务,通信双方在进行通信之前,要先在双方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可以彼此沟通的通道,在通信过程中,整个连接的情况一直可以被实时地监控和管理。
非面向连接的服务,不需要预先建立一个联络两个通信节点的连接,需要通信的时候,发送节点就可以往网络上发送信息,让信息自主地在网络上去传,一般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再加以监控。
29、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为什么会采用三次握手,若采用二次握手可以吗?
答:建立连接的过程是利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假设主机A为客户端,主机B为服务器端。
(1)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主机A向B发送连接请求;主机B对收到的主机A的报文段进行确认;主机A再次对主机B的确认进行确认。
(2)采用三次握手是为了防止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主机B,因而产生错误。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是指:主机A发出的连接请求没有收到主机B的确认,于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主机A又重新向主机B发送连接请求,且建立成功,顺序完成数据传输。考虑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主机A第一次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没有丢失,而是因为网络节点导致延迟达到主机B,主机B以为是主机A又发起的新连接,于是主机B同意连接,并向主机A发回确认,但是此时主机A根本不会理会,主机B就一直在等待主机A发送数据,导致主机B的资源浪费。
(3)采用两次握手不行,原因就是上面说的实效的连接请求的特殊情况。
30、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比较?
答:电路交换:公共电话网(PSTN网)和移动网(包括GSM和CDMA网)采用的都是电路交换技术,它的基本特点是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在双方进行通信之前,需要为通信双方分配一条具有固定宽带的通信电路,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资源,直到通信结束,并且在电路的建立和释放过程中都需要利用相关的信令协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通信过程中可以保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并且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但同时带来的缺点是网络带宽利用率不高,一旦电路被建立不管通信双方是否处于通话状态分配的电路一直被占用。连接建立——数据传输——释放链接
报文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类似,也采用存储转发机制,但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作为传送单元,由于报文长度差异很大,长报文可能导致很大的时延,并且对每个节点来说缓冲区的分配也比较困难,为了满足各种长度报文的需要并且达到高效的目的,节点需要分配不同大小的缓冲区,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数据传送的失败。在实际应用中报文交换主要用于传输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通信业务,如公用电报网,报文交换比分组交换出现的要早一些,分组交换是在报文交换的基础上,将报文分割成分组进行传输,在传输时延和传输效率上进行了平衡。另外一个缺点是出错时,整个报文都将重传。
分组交换:电路交换技术主要适用于传送话音相关的业务,这种网络交换方式对于数据业务而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数据通信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峰值比特率和平均比特率相差较大,如果采用电路交换技术,若按峰值比特率分配电路带宽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按平均比特率分配带宽,则会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其次是和语音业务比较,数据业务对时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需要进行无差错的传输,而语音信号可以有一定程序的失真但实时性要高。分组交换技术就是针对数据通信业务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交换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面向无连接而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将需要传送的数据按照一定长度分割成许多小段数据,并在数据之前增加相应的用于对数据进行选路和校验等功能的头部字段,作为数据传送的基本单元,即分组。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在通信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节点首先将前一节点送来的分组收下并保存在缓冲区中,然后根据分组头部中的地址信息选择适当的链路将其发送至下一个节点,这样在通信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能力来动态分配带宽。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但时延较大。分组转发的带来的问题:带来排队时延以及增加头部带来的开销。
36、双绞线的线对?
答:1-2、7-8、3-6、4-5 白蓝-蓝、白橙-橙、白绿-绿、白棕-棕
37、数据链路层协议可能提供的服务?
答:成帧、链路访问、透明传输、可靠交付、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差错纠正、半双工和全双工。最重要的是帧定界(成帧)、透明传输以及差错检测。
帧定界就是确定帧的界限,其方法有:字节计数法、字符填充法、零比特填充法。透明传输:即应能传输任何的数据,在帧定界中用到的标记帧起点和结束的字符也应该能正确的被传输。
41、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1)停止等待协议:每发送完一帧就停止发送,直到收到接收到发送回来的确认在发送下一帧,如果没有收到接收端的确认,则通过设定的定时器超时了重传上一帧。其存在的三种可能:
重传可能会导致接收端收到相同的帧,这时候根据序号来判定,如果收到的帧的序号之前已经被接收到了,则新接收到的帧被丢弃。因为可能会出现接收端不能在一次情况就能正确接收,因此帧需要在发送端备份一份,直到被确认后才丢弃,因为该协议一次只能发送一帧,因此发送端的缓存区不需要太大。
(2)连续ARQ协议:发送窗口大于1,接收窗口等于1,因此发送窗口已经发送到了序号为5的帧,但是接收端接收到序号为3的帧出现错误时,那3号以后的帧都需要重传,因此出现错误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重传多个帧,同时为了能够在出错时重传,因此发送出来还没有经过确认的帧都需要在发送端全缓区进行保存,这种情况需要的缓冲区比停止等待协议需要的更大。但采用n比特来表示编号时,则发送窗口的的大小为 时,该协议才能正确工作。若用n比特编号时,则发送窗口的大小 WT<=2n-1。
(3)选择重传ARQ协议: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大于1,这种情况可能减少重传帧的数量,若用n比特编号时,则接收窗口的大小为WR £ 2n/2。
43、数据链路层互联设备
答:(1)网桥:互连两个采用不同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同传输介质与不同传输速率的网络,网桥互连的网络在数据链路层以上采用相同的协议。
(2)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上实现互连的存储转发设备。交换机按每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交换机对应硬件设备,网桥对应软件。
50、NAT?
答:(1)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将私有地址转换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解决现在IP地址不够的问题。
(2)NAT的实现方式: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端口多路复用(即 内部IP+端口号——外部IP+端口号,这种方式改变外出数据包的源端口并进行端口转换,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都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从而节约IP资源,同时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
(3)缺点:由于需要将IP包头中的IP地址进行转换,因此不能进行加密操作。
55、路由表是做什么用的?在Linux环境中怎么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答:路由表是用来决定如何将一个数据包从一个子网传送到另一个子网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决定从一个网卡接收到的包应该送到哪一个网卡上去。路由表的每一行至少有目标网络号、子网掩码、到这个子网应该使用的网卡这三条信息。当路由器从一个网卡接收到一个包时,它扫描路由表的每一行,用里面的子网掩码与数据包中的目标IP地址做逻辑与运算(&)找出目标网络号。如果得出的结果网络号与这一行的网络号相同,就将这条路由表六下来作为备用路由。如果已经有备用路由了,就载这两条路由里将网络号最长的留下来,另一条丢掉(这是用无分类编址CIDR的情况才是匹配网络号最长的,其他的情况是找到第一条匹配的行时就可以进行转发了)。如此接着扫描下一行直到结束。如果扫描结束仍没有找到任何路由,就用默认路由。确定路由后,直接将数据包送到对应的网卡上去。在具体的实现中,路由表可能包含更多的信息为选路由算法的细节所用。
在linux上可以用“route add default gw<默认路由器 IP>”命令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60、与IP协议配套的其他协议?
答:ARP:地址解析协议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其关系为:
61、IP地址分类?
答:IPv4地址共有32bit
一般全0或全1的地址不使用,有特殊意思,主机地址为全1时为广播地址,全0时表示网络地址。同时127.0.0.1表示回路,ping该IP地址可以测试本机的TCP/IP协议安装是否成功。
63、划分子网?
答:从大的方面来看,跟只有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分类方式类似,这是由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内部自己在进行分配,是从主机号部分借用位来形成子网,涉及到子网时,就要有子网掩码,一个涉及到了子网的IP地址的网络号等于该IP地址与子网掩码的与(&)运算的结果。
65、运输层协议与网络层协议的区别?
答:网络层协议负责的是提供主机间的逻辑通信
运输层协议负责的是提供进程间的逻辑通信
66、运输层的协议?
答:TCP,传输单位称为:TCP报文段
UDP,传输单位称为:用户数据报
其端口的作用是识别那个应用程序在使用该协议。
本文地址:https://liuyanzhao.com/4780.html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一个四层的计算机网络模型,分别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结合OSI和TCP/IP产生了一个五层结构,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Internet就是采用的TCP/IP协议。
2、集线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网卡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3、机器A的IP地址为202.96.128.13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28,则该IP地址的网络号为202.96.128(利用IP地址和子网掩码求与运算),主机号为130。
4、ARP是地址解析协议,简单语言解释一下工作原理。
答:
(1)首先,每个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
(2)当源主机要发送数据时,首先检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对应IP地址的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如果有,则直接发送数据,如果没有,就向本网段的所有主机发送ARP数据包,该数据包包括的内容有:源主机IP地址,源主机MAC地址,目的主机的IP地址。
(3)当本网络的所有主机收到该ARP数据包时,首先检查数据包中的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果不是,则忽略该数据包,如果是,则首先从数据包中取出源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经存在,则覆盖,然后将自己的MAC地址写入ARP响应包中,告诉源主机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地址。
(4)源主机收到ARP响应包后。将目的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ARP列表,并利用此信息发送数据。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广播发送ARP请求,单播发送ARP响应。
5、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简单描述其工作原理。
答:当DNS客户机需要在程序中使用名称时,它会查询DNS服务器来解析该名称。客户机发送的每条查询信息包括三条信息:包括:指定的DNS域名,指定的查询类型,DNS域名的指定类别。基于UDP服务,端口53. 该应用一般不直接为用户使用,而是为其他应用服务,如HTTP,SMTP等在其中需要完成主机名到IP地址的转换。
6、TCP和UDP的区别?
答: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传输,而UDP提供的是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TCP传输单位称为TCP报文段,UDP传输单位称为用户数据报。TCP注重数据安全性,UDP数据传输快,因为不需要连接等待,少了许多操作,但是其安全性却一般。
7、网关的作用?
答:通过它可以访问外网。
15、ICMP协议?
答:ICMP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器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ICMP报文有两种:差错报告报文和询问报文。
17、HTTP协议?
答: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捷、快速的方式,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
18、DHCP协议?
答: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种让系统得以连接到网络上,并获取所需要的配置参数手段。
19、详细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和UDP呢?
答:IP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它是为了实现相互连接的计算机进行通信设计的协议,它实现了自动路由功能,即自动寻径功能。TCP是传输层的协议,它向下屏蔽IP协议的不可靠传输的特性,向上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点到点数据传输。TCP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等更有保证。UDP也是传输层协议,它提供的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这主要是有些应用需要更快速的数据传输,比如局域网内的大多数文件传输都是基于UDP的。UDP在传输速率上更快,开销更小。
20、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分别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用于局域网,利用主机的MAC地址进行数据传输,而不需要关心IP数据包中的IP地址,它工作于数据链路层。路由器识别网络是通过IP数据包中IP地址的网络号进行的,所以为了保证数据包路由的正确性,每个网络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号。路由器通过IP数据包的IP地址进行路由的(将数据包递交给哪个下一跳路由器)。路由器工作于网络层。由于设备现在的发展,现在
23、ADSL使用的是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24、网桥的作用
答:网桥是一个局域网与另一个局域网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
27、面向连接和非面向连接的服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面向连接的服务,通信双方在进行通信之前,要先在双方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可以彼此沟通的通道,在通信过程中,整个连接的情况一直可以被实时地监控和管理。
非面向连接的服务,不需要预先建立一个联络两个通信节点的连接,需要通信的时候,发送节点就可以往网络上发送信息,让信息自主地在网络上去传,一般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再加以监控。
29、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为什么会采用三次握手,若采用二次握手可以吗?
答:建立连接的过程是利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假设主机A为客户端,主机B为服务器端。
(1)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主机A向B发送连接请求;主机B对收到的主机A的报文段进行确认;主机A再次对主机B的确认进行确认。
(2)采用三次握手是为了防止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主机B,因而产生错误。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是指:主机A发出的连接请求没有收到主机B的确认,于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主机A又重新向主机B发送连接请求,且建立成功,顺序完成数据传输。考虑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主机A第一次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没有丢失,而是因为网络节点导致延迟达到主机B,主机B以为是主机A又发起的新连接,于是主机B同意连接,并向主机A发回确认,但是此时主机A根本不会理会,主机B就一直在等待主机A发送数据,导致主机B的资源浪费。
(3)采用两次握手不行,原因就是上面说的实效的连接请求的特殊情况。
30、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比较?
答:电路交换:公共电话网(PSTN网)和移动网(包括GSM和CDMA网)采用的都是电路交换技术,它的基本特点是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在双方进行通信之前,需要为通信双方分配一条具有固定宽带的通信电路,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资源,直到通信结束,并且在电路的建立和释放过程中都需要利用相关的信令协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通信过程中可以保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并且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但同时带来的缺点是网络带宽利用率不高,一旦电路被建立不管通信双方是否处于通话状态分配的电路一直被占用。连接建立——数据传输——释放链接
报文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类似,也采用存储转发机制,但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作为传送单元,由于报文长度差异很大,长报文可能导致很大的时延,并且对每个节点来说缓冲区的分配也比较困难,为了满足各种长度报文的需要并且达到高效的目的,节点需要分配不同大小的缓冲区,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数据传送的失败。在实际应用中报文交换主要用于传输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通信业务,如公用电报网,报文交换比分组交换出现的要早一些,分组交换是在报文交换的基础上,将报文分割成分组进行传输,在传输时延和传输效率上进行了平衡。另外一个缺点是出错时,整个报文都将重传。
分组交换:电路交换技术主要适用于传送话音相关的业务,这种网络交换方式对于数据业务而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数据通信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峰值比特率和平均比特率相差较大,如果采用电路交换技术,若按峰值比特率分配电路带宽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按平均比特率分配带宽,则会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其次是和语音业务比较,数据业务对时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需要进行无差错的传输,而语音信号可以有一定程序的失真但实时性要高。分组交换技术就是针对数据通信业务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交换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面向无连接而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将需要传送的数据按照一定长度分割成许多小段数据,并在数据之前增加相应的用于对数据进行选路和校验等功能的头部字段,作为数据传送的基本单元,即分组。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在通信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节点首先将前一节点送来的分组收下并保存在缓冲区中,然后根据分组头部中的地址信息选择适当的链路将其发送至下一个节点,这样在通信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能力来动态分配带宽。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但时延较大。分组转发的带来的问题:带来排队时延以及增加头部带来的开销。
36、双绞线的线对?
答:1-2、7-8、3-6、4-5 白蓝-蓝、白橙-橙、白绿-绿、白棕-棕
37、数据链路层协议可能提供的服务?
答:成帧、链路访问、透明传输、可靠交付、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差错纠正、半双工和全双工。最重要的是帧定界(成帧)、透明传输以及差错检测。
帧定界就是确定帧的界限,其方法有:字节计数法、字符填充法、零比特填充法。透明传输:即应能传输任何的数据,在帧定界中用到的标记帧起点和结束的字符也应该能正确的被传输。
41、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1)停止等待协议:每发送完一帧就停止发送,直到收到接收到发送回来的确认在发送下一帧,如果没有收到接收端的确认,则通过设定的定时器超时了重传上一帧。其存在的三种可能:
重传可能会导致接收端收到相同的帧,这时候根据序号来判定,如果收到的帧的序号之前已经被接收到了,则新接收到的帧被丢弃。因为可能会出现接收端不能在一次情况就能正确接收,因此帧需要在发送端备份一份,直到被确认后才丢弃,因为该协议一次只能发送一帧,因此发送端的缓存区不需要太大。
(2)连续ARQ协议:发送窗口大于1,接收窗口等于1,因此发送窗口已经发送到了序号为5的帧,但是接收端接收到序号为3的帧出现错误时,那3号以后的帧都需要重传,因此出现错误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重传多个帧,同时为了能够在出错时重传,因此发送出来还没有经过确认的帧都需要在发送端全缓区进行保存,这种情况需要的缓冲区比停止等待协议需要的更大。但采用n比特来表示编号时,则发送窗口的的大小为 时,该协议才能正确工作。若用n比特编号时,则发送窗口的大小 WT<=2n-1。
(3)选择重传ARQ协议: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大于1,这种情况可能减少重传帧的数量,若用n比特编号时,则接收窗口的大小为WR £ 2n/2。
43、数据链路层互联设备
答:(1)网桥:互连两个采用不同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同传输介质与不同传输速率的网络,网桥互连的网络在数据链路层以上采用相同的协议。
(2)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上实现互连的存储转发设备。交换机按每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交换机对应硬件设备,网桥对应软件。
50、NAT?
答:(1)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将私有地址转换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解决现在IP地址不够的问题。
(2)NAT的实现方式: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端口多路复用(即 内部IP+端口号——外部IP+端口号,这种方式改变外出数据包的源端口并进行端口转换,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都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从而节约IP资源,同时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
(3)缺点:由于需要将IP包头中的IP地址进行转换,因此不能进行加密操作。
55、路由表是做什么用的?在Linux环境中怎么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答:路由表是用来决定如何将一个数据包从一个子网传送到另一个子网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决定从一个网卡接收到的包应该送到哪一个网卡上去。路由表的每一行至少有目标网络号、子网掩码、到这个子网应该使用的网卡这三条信息。当路由器从一个网卡接收到一个包时,它扫描路由表的每一行,用里面的子网掩码与数据包中的目标IP地址做逻辑与运算(&)找出目标网络号。如果得出的结果网络号与这一行的网络号相同,就将这条路由表六下来作为备用路由。如果已经有备用路由了,就载这两条路由里将网络号最长的留下来,另一条丢掉(这是用无分类编址CIDR的情况才是匹配网络号最长的,其他的情况是找到第一条匹配的行时就可以进行转发了)。如此接着扫描下一行直到结束。如果扫描结束仍没有找到任何路由,就用默认路由。确定路由后,直接将数据包送到对应的网卡上去。在具体的实现中,路由表可能包含更多的信息为选路由算法的细节所用。
在linux上可以用“route add default gw<默认路由器 IP>”命令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60、与IP协议配套的其他协议?
答:ARP:地址解析协议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其关系为:
61、IP地址分类?
答:IPv4地址共有32bit
网络号 | 网络范围 | 主机号 | |
A类 | 8bit 第一位固定为0 | 0——127 | 24bit |
B类 | 16bit 前两位固定为10 | 128.0——191.255 | 16bit |
C类 | 24bit 前三位固定为110 | 192.0.0——223.255.255 | 8bit |
D类 | 前四位固定为 1110,后面为多播地址 所以D类地址为多播地址 | ||
E类 | 前五位固定为 11110,后面保留为今后所用 |
一般全0或全1的地址不使用,有特殊意思,主机地址为全1时为广播地址,全0时表示网络地址。同时127.0.0.1表示回路,ping该IP地址可以测试本机的TCP/IP协议安装是否成功。
63、划分子网?
答:从大的方面来看,跟只有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分类方式类似,这是由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内部自己在进行分配,是从主机号部分借用位来形成子网,涉及到子网时,就要有子网掩码,一个涉及到了子网的IP地址的网络号等于该IP地址与子网掩码的与(&)运算的结果。
65、运输层协议与网络层协议的区别?
答:网络层协议负责的是提供主机间的逻辑通信
运输层协议负责的是提供进程间的逻辑通信
66、运输层的协议?
答:TCP,传输单位称为:TCP报文段
UDP,传输单位称为:用户数据报
其端口的作用是识别那个应用程序在使用该协议。
本文地址:https://liuyanzhao.com/4780.html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